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传统金融机构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?当金融业务与科技深度交织,是选择自主开发还是依赖外部技术服务商?上海艾融软件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艾融软件”)用15年的探索给出了答案——通过“平台级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+定制化服务”模式,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。这家北交所上市公司,正以“智启未来创新领航铸就数字金融新标杆”的姿态,重塑金融科技服务新范式。
1. 金融IT服务商如何破解银行转型难题?

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超90%的银行将数字化列为战略重点,但仅有23%的机构具备自主开发核心系统的能力。艾融软件通过“贴身服务+平台化产品”的组合拳,为工商银行打造的“融e购”电商平台便是典型案例。该平台自2014年上线以来,年交易额突破万亿,整合了支付、信贷、理财等20余个金融场景,背后是艾融软件开发的4000多个功能点和1000万行源代码支撑。
在光大银行现金管理云平台建设项目中,艾融软件首创的“分布式服务开发平台(FAST)”将系统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,帮助银行实现对公客户资金流转的实时监控。这种将标准化产品与定制开发结合的模式,使艾融软件的技术开发业务在2023年上半年贡献了2.86亿元营收,占总营收的93%以上。
2. 人工智能如何重构金融服务链条?

面对ChatGPT引发的AI革命,艾融软件率先将大语言模型引入金融场景。其开发的“数字金融管家”系统,在交通银行试点中实现智能客服问题解决率提升至85%,理财推荐匹配度提高4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与百度文心一言的合作,通过集成AI能力,使某城商行的反欺诈系统误报率下降60%。
在司法级身份认证领域,子公司宜签网络的突破尤为亮眼。其远程开户系统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,将开户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5分钟,差错率控制在0.01%以下。这项获评上海市“专精特新”的技术,已应用于15家系统重要性银行。
3. 鸿蒙生态能否打开金融科技新天地?
2024年,艾融软件1149名工程师获得鸿蒙开发认证,这个数字是竞争对手的3倍。在建设银行鸿蒙版手机银行项目中,团队利用分布式架构实现功能模块加载速度提升50%,内存占用减少30%。更前瞻的是与华为合作的量子密钥管理系统,已在3家商业银行投入使用,构建起防量子计算攻击的安全屏障。
加入openGauss开源社区的举措彰显技术野心。其基于国产数据库开发的信贷风控系统,在某农商行实现不良贷款识别准确率提升25%,系统吞吐量达万级TPS。这种深度参与基础软件生态建设的策略,使艾融软件在2024年实现对34家万亿级商业银行中31家的服务覆盖。
对于金融机构而言,选择合作伙伴应注重三个维度:技术的前瞻性(如鸿蒙生态布局)、服务的持续性(15年以上的客户合作占比超60%)、安全的可靠性(司法级认证等资质)。艾融软件“智启未来创新领航铸就数字金融新标杆”的发展路径表明,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技术堆砌,而是需要兼具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的长期主义者。当金融科技进入深水区,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服务商,终将成为行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。